交通肇事逃逸是如何的
【交通肇事逃逸的五個關鍵知識點】
一、交通肇事逃逸的基本定義
交通肇事逃逸指發生車禍后司機逃跑的行為。具體來說,司機在道路上發生事故后,因為害怕承擔責任,自己開車逃跑或者把車丟在現場逃跑,甚至躲起來的行為都屬于逃逸。根據法律規定,這種情況會被吊銷駕照,并且永遠不能再考取駕照。
相關法律依據來自《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》第112條。該條款明確說明,逃避責任逃離現場或躲藏的行為就是逃逸。同時規定,交警部門需要對事故原因進行詳細調查,找出安全隱患和管理漏洞,并提出預防建議。
二、六種典型的逃逸情形
1. 司機明確知道發生事故,仍然開車逃跑或把車扔在現場逃跑。
2. 司機存在酒駕或無證駕駛問題,雖然報了警但擅自離開現場,之后又返回的情況。
3. 司機把傷者送到醫院后,沒有報警就自行離開醫院。
4. 司機送醫時留下虛假信息,比如假名字、假地址、假電話號碼后離開。
5. 交警調查期間故意躲避不見。
6. 司機離開現場后不承認發生事故,但有證據顯示他應該知道發生了事故。
三、逃逸行為的嚴重后果
交通逃逸屬于嚴重違法行為。逃逸司機會被認定承擔全部責任。這包括兩方面后果:第一要賠償受害者的所有損失,第二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。比如要支付醫療費、誤工費、車輛維修費等各項費用,還要面臨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處罰。
駕照被吊銷是最直接的處罰。根據規定,逃逸司機不僅會被立即吊銷駕照,而且終身禁止重新考取。這意味著這個人永遠不能再合法駕駛機動車。
四、逃逸行為的認定標準
判斷是否構成逃逸主要看三個要素:第一是否存在逃避責任的主觀意圖,第二是否實施了逃離行為,第三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具體情形。即使司機把傷者送醫,如果存在不報警、留假信息等行為,依然會被認定為逃逸。
交警在調查時會收集多方面證據,包括監控錄像、目擊者證言、車輛痕跡等。只要證據能證明司機知道發生事故后故意離開,就可以認定逃逸成立。司機事后是否返回現場不影響逃逸的認定。
五、正確處理事故的建議
發生交通事故后,司機應該立即采取三個步驟:首先停車保護現場,其次撥打報警電話和急救電話,最后配合交警調查。如果有人員受傷,應該先協助救治傷員。即使司機認為自己沒有責任,也不能擅自離開現場。
遇到特殊情況時,比如需要緊急送醫,司機應該先報警說明情況。在送醫過程中要保留相關證據,到達醫院后要立即聯系交警。千萬不能因為害怕處罰就選擇逃跑,這樣只會加重處罰后果。
對于普通車主來說,購買足額保險非常重要。交強險和商業三者險能有效分擔賠償風險。遇到事故時保持冷靜,及時聯系保險公司,按照正規流程處理,可以有效避免因慌亂導致更嚴重的后果。